波兰历经多次灭亡和复国,成为其国歌《东布罗夫斯基马祖卡》歌词中“只要我们尚存一丝气息,波兰决不灭亡”这一句的写照。人们也因此习惯性地称这首歌为《波兰没有灭亡》。波兰国歌的旋律源自波兰传统的民间舞曲——马祖卡。

然而,这一旋律并不仅属于波兰,南斯拉夫的国歌《嗨,斯拉夫人》(1945年-2006年)也使用了相同的曲调,尽管两国的国歌歌词截然不同。

在1974年西德世界杯的赛场上,波兰与南斯拉夫同组,赛前奏国歌时,两国的旋律相似,这在当时引发了观众们的注意。波兰和南斯拉夫尽管没有接壤,但为什么波兰特有的马祖卡舞曲会成为南斯拉夫国歌的旋律呢?

这背后有着历史的渊源。波兰和南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均为斯拉夫人。公元4世纪,随着斯拉夫人从中欧的维斯瓦河流域向四面八方迁徙,其中一支移居巴尔干半岛,成为南斯拉夫民族的前身;另一支则向西迁至波兰、捷克和斯洛伐克,形成了西斯拉夫人;还有一支向东扩展,最终定居东欧,成为东斯拉夫人。

到了9世纪末,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辅罗斯,受拜占庭帝国影响,皈依东正教。而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人则建立了独立的波兰王国,信仰天主教。南斯拉夫的民族则在巴尔干地区建立了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等国家,其宗教信仰则有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差异。

到了13至15世纪,基辅罗斯被蒙古占领,波兰成为少数几个保持独立的斯拉夫国家之一,并在15世纪时将部分东斯拉夫的土地纳入其版图。莫斯科公国在16世纪统一东斯拉夫人,俄国应运而生,而波兰则与立陶宛联合,建立了波兰-立陶宛联合王国,曾一度成为中东欧的大国。

然而,进入18世纪后,波兰实施贵族民主,政治体制陷入瘫痪,导致国力衰退,无法应对周围日益强大的俄国、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压力。波兰因地处欧洲的核心位置,成为周边强国争夺的对象。最终,波兰在1772至1795年间,三度被俄罗斯、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,彻底从欧洲版图中消失。

在波兰灭国后,波兰人民未曾放弃复国的希望。贵族和军民纷纷组织起民兵,誓言恢复国家的独立。与此同时,欧洲爆发了法国大革命,带来自由、平等与博爱的思想,俄普奥三国为防止革命蔓延,联合组成“反法同盟”入侵法国。波兰则与法国结盟,寻求其支持。

1795年,法国在击败反法同盟后,波兰将领东布罗夫斯基带领一支6000人的波兰流亡军赴意大利,与法国共同作战。此举极大地鼓舞了波兰人民的士气,为复国铺平了道路。1797年,波兰兵团的指挥官维比斯基以马祖卡舞曲为旋律,创作了《意大利波兰军团战歌》,歌中唱道:“只要我们一息尚存,波兰没有灭亡。”这首歌成为波兰人民争取独立的象征。

1799年,拿破仑为波兰争取到更多的支持,并于1807年帮助波兰建立了华沙大公国,尽管它的面积相较波兰的历史领土微乎其微,但依旧点燃了波兰人复国的希望。遗憾的是,华沙大公国在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重新被瓜分,波兰的复国梦想再度破灭。

随着波兰再次被瓜分,斯拉夫民族的命运愈加沉重。1830年代,除了俄国和黑山外,其他斯拉夫国家都处于奥斯曼帝国或奥地利的统治之下。奥斯曼帝国内的民族错综复杂,而奥地利的斯拉夫人则面临着严酷的压迫。直到1830年,希腊成功独立,这为其他受压迫民族提供了榜样和希望。

1848年,欧洲爆发了民族革命,斯拉夫联合运动成为反抗奥地利的关键。斯洛伐克诗人托马西克改编并将《嗨,斯洛伐克人》改为《嗨,斯拉夫人》,配上波兰的马祖卡曲调,成为呼吁斯拉夫民族团结反抗的象征。

最终,在一战结束后,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使得斯拉夫民族迎来了独立的曙光。波兰、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相继崛起,斯拉夫人终于迎来了完全意义上的独立。

波兰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终于恢复了独立,国歌《意大利波兰兵团战歌》也更名为《东布罗夫斯基马祖卡》。而南斯拉夫尽管名义上是由塞尔维亚、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联合而成,实际政权却掌握在塞尔维亚人手中,导致各民族之间矛盾加剧。

随着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的解体,波兰保留了其国歌,而南斯拉夫的国歌《嗨,斯拉夫人》也最终被遗弃。随着各国的独立,南斯拉夫的曾经辉煌逐渐被历史所遗忘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