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身冢原跳
两年后,慕尼黑奥运会冢原本人完成了“屈体冢原跳”,四年后冢原选手又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完成了“直体冢原”
据说1979年沃斯堡锦标赛上,有运动员作了直体冢原转体360°(可能没有完成所以没有申请命名)
由于这一时期男子跳马是纵马,所以侧手翻撑马就成为了必然。
女子的马是横木,受到器械的限制,女子第一腾空是转体180度撑马。因此跳起转体180°后空翻也称为“冢原跳”。
屈体冢原跳
卢裕富跳
卢裕富跳,是由中国选手卢裕富首先完成的“侧手翻转体90°屈体后空翻两周”。由于冢原跳在大家心目中根深蒂固,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冢原屈体后空翻两周——“卢裕富跳”。笔者认为应将这一动作直接称为“卢裕富跳”更好。
卢裕富跳
笠松跳
笠松跳是在1974年瓦尔纳锦标赛被承认的。笠松也因此获得金牌。
笠松跳的学名是“侧手翻外转270°后空翻”,事实上这一动作在整个完成过程中是边变转体边空翻。
笠松跳
笠松跳也是追寻着一条从团身到屈体再到直体的道路发展。
1979年世界锦标赛上苏联选手马库茨完成了侧手翻转体630°后空翻,又称“笠松跳转体360°”(由于笠松跳本身已含转体270°,再加转体360°后,整个动作的转体度数为630°)
结束语
在实际观赏侧手翻转体后空翻类动作时,采用笠松跳转体360°或冢原跳转体***°的称谓,通常给观众会造成一些困惑,增加理解的难度。
国际体联通常不用冢原跳还是笠松跳区分侧手翻后空翻转体类动作,而是以空中姿势和转体度数来判断。
空中姿势
空中姿势有三种:团身、屈体、直体,一般比较好判断。
转体度数
转体度数比较难判断,教给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:看撑手,以撑手为转体的起点,以落地为转体的终点。
撑手是侧对马,运动员完成动作后的落地方向只有面对马和背对马两种。
第一,撑手侧对马,落地面对马转体的度数有:空翻转体270度、630度、990度三个度数。
第二,撑手侧对马,落地背对马转体度数有有:转体90度前空翻、450度、810度。
动图中运动员侧手翻撑手,落地背对马。
判断360°还是720°,一般来说靠数一圈、两圈是很难数清楚的,只能靠感觉,那么感觉一下动图中运动员转的是360°还是720°?显然是720°,再加上侧手翻推手后背对马的90°,那么这一动作转体的度数应该是810°,空中姿势是直体,所以该动作是侧手翻转体810°后空翻。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